第二届“《鍾山》文学奖”获奖作品——夏立君:《时间的压力》


授奖词:
系统的知识储备、卓越的致思能力,以及把自身投入到历史长河中去的勇气,形成了夏立君开阔的历史感和锐利的想象力,从而激发和凸显出历史人物本应具备的“时间的压力”。这组极具启发性和互文性的散文,有批判、有自省、有哲思与感悟,亦具宏大又亲切的气象,继承和发扬了中国散文开阔的胸襟和恣肆的风度。


获奖感言:


得知获奖,心情激动,并深感荣幸。这个奖在文坛独树一帜,它有纯粹的文学本质,它能推动作者与杂志共同提升。

我自少年时代即追求文学,几十年来虽能不断发表作品,但创作始终未达深入系统境界。五六年前,在五十岁这一天命之年就要到来之际,我深感恐慌与焦虑:再也不能低水平重复自己了。我确信,创作不深入与读书不深入高度相关。我尽可能从缠人的媒体工作中撤退再撤退。我拟定了一个较大读写计划:选择十多位自先秦至明清的代表性文人,从文史哲诸方面作深入研读,每人写一篇二万字上下文章。实际进度是半年左右完成一位,费时最长者达一年。速度极慢,但却无法更快。我的标准是:必须反复研读所写人物原著、古今重要研究著作及相关外围读物。绝不可浮光掠影、人云亦云。写文章只需数周,读书占去绝大多数时间。六年来,书读了不少,却只写了区区不足二十万字。与其说是为了写作,不如说是为了读书。这是早该有却不曾有的阅读努力。经此过程,我对传统获得了一定贯通感,获得了知人论世的某种把握感。你是什么人,你就读什么书;你读什么书,你就写什么文章。读写相关,不言自明。

怎么做才能回报养育自己的伟大传统?我相信,不应是膜拜迷信,亦不应是虚无否定。有伟大的人,没有完美的人;有伟大的传统,没有完美的传统。尊重、热爱又不能无审视、批判,学习、吸纳又不能无反省、剔除。我希望这一态度并非骑墙。

在我奋力爬坡的时候,《钟山》杂志以头条加主编按语方式推出我《时间的压力》中部分文章;在我奋力爬坡的时候,获得了这个宝贵奖项。我感觉,高品质的杂志与奖项,似乎给我设定了一个新的起点。我感觉,我此生有分量的创作才刚刚开始。我自信,今后不论写什么,大约均可是另一境界了。这是这家杂志、这个奖项给我的骄傲与谦卑。


主编按语:

时间没有重量,却有压力。“死去”的时间形成历史,历史却似有无限的生机。

“白头宫女在,闲坐说玄宗。”时光如此无情又慷慨,它让每一个人都能变成某种意义上的“白头宫女”,具备闲说“玄宗”的资格。言说历史、言说古人,就像在讲一个漫长的一直在生长的故事,以至于言说者自身也成了故事的一部分。

古人就在我们对面。他们永远与你面对面。他们从来不会回避我们的眼神,而我们却常常对他们视而不见或不敢正视。“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”。(克罗齐语)没有人能够不承受历史的风霜。观察历史,思考古人,归根结蒂,观察的是你自己、你的生活。当你以历史以古人为审美对象的时候,实际上亦是把自己置于某种历史里去了。

散文创作看上去溪水四溢、万紫千红,实则少有黄钟大吕、惊涛拍岸。与历史有关的散文创作,似乎往往倾向于宏大。而这宏大,是否往往又是架子上的口气上的宏大,而不是精神本质的宏大?中国散文的胸襟,从一开始就是伟岸的恣肆的浑厚的。在先秦诸子那里,在司马迁那里,散文所呈现的,就是世界,就是宇宙,就是苍茫又细腻的人心。

我们亦欣喜地看到,当前的散文创作在趋向宏大的同时,亦向哲思境界及人性深度迈进。历史题材散文创作更易体现这种倾向。

我们感到可以把这组散文,当作一篇文章看。它们有共同的旨趣氛围,具备贯通的指向,有批判,有自省,有哲思与感悟,亦具宏大又亲切的气象。这是我们所向往的,所需要的。


作者简介

夏立君,1962年生于山东沂南县,现供职日照报业集团。1980年代始发作品。散文随笔作品数十次入列中国散文排行榜、中国随笔排行榜、中国年度散文选、中国年度随笔选等,入选大学语文教材、中学语文读本、新中国散文典藏等,并被各种读物选刊等大量转载。小说入选《小说选刊》等。已出版《心中的风景》、《时间之箭》等专著。中国作家协会会员。


夏立君《鍾山》发表作品

2012年长篇增刊B卷《大地卜辞》

2013年第1期《夏完淳:中国少年的绝唱》

20163期《时间的压力》

20175期《时间的压力(续篇)》



返回顶部